6 月 28 日,贵州榕江县遭遇特大洪水二次侵袭,当汹涌的洪水将新老县城彻底分割,道路阻断形成的 "孤岛" 困境中,2000 份热气腾腾的盒饭通过无人机群从空中抵达受灾群众手中。这场 "天空救援" 不仅化解了燃眉之急,更让网友感叹 "高科技真正服务于人" 的深层价值。
洪水围城下的空中补给线
"老县城完全被洪水环绕,救援车辆根本无法进入。" 中国通号挂职干部王冠介绍,作为榕江低空经济分管负责人,他带领团队在 28 日傍晚启动无人机应急运输方案。从新县城选定的起飞点到安置点的 1.8 公里航线,成为连接希望的 "空中生命线"。无人机群采用多批次轮动作业模式,单架次载重 15 公斤,历经 3 小时持续飞行,将榕江二中、民中安置点及指挥部所需的 2000 份盒饭全部送达。
技术细节中的救援智慧
参与作业的飞手李应透露,为确保餐食完好送达,团队对无人机货舱进行特殊改造:采用保温泡沫内衬搭配防震网格,使盒饭温度在运输过程中保持在 60℃以上。飞行参数也经过精准计算:巡航高度维持在 80 米避开湍流区,飞行速度控制在 12 米 / 秒,确保在 1 分 40 秒的单程飞行中保持平稳。这种 "技术 人文" 的双重考量,让科技救援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从物资投送到全域消杀的功能升级
随着 29 日洪水渐退,无人机作业重心从物资运输转向灾后防疫。李应的团队操控多旋翼无人机搭载 20 升消杀箱,对洪水退去的街道、安置点周边进行全覆盖喷洒。无人机配备的 GPS 定位与变量喷洒系统,可根据区域污染程度自动调节药剂用量,较传统人工消杀效率提升 8 倍,同时避免药剂浪费。
低空经济在应急场景的价值验证
王冠表示,此次救援充分展现榕江前期布局低空经济的战略意义。当地自 2025 年 5 月起推进的 "无人机应急救援体系",已完成飞行航线规划、起降点建设及飞手培训等基础工作,此次实战中仅用 2 小时就完成从方案制定到首飞作业的全流程。这种 "平灾结合" 的运行模式,为县域应急管理提供了可复制的科技范本。
网友热议:高科技的人文刻度
"当无人机带着热饭穿越洪水,这才是科技该有的样子"—— 社交媒体上,网友对此次救援的评价聚焦于技术与人性的结合点。有评论指出,无人机在救灾中的应用突破了 "炫技" 层面,真正解决了 "最后一公里" 的民生痛点;也有观点认为,榕江的实践证明,低空经济不仅是产业概念,更应成为城市应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技术层面,专业人士关注到此次作业未受复杂气象条件影响。气象数据显示,28 日榕江风力达 4-5 级并伴有阵雨,但无人机搭载的抗风系统与防水涂层确保了飞行安全。这种 "极端环境适应性" 的技术突破,为无人机在应急救援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关键支撑。
随着榕江救灾工作的持续推进,无人机仍在发挥多重作用:红外热成像设备用于夜间搜救,高清摄像系统辅助灾情评估,喊话器功能协助指挥调度。这场洪水考验下的 "天空救援",不仅解了群众的 "饥",更展示了低空经济在民生服务中的 "机",让科技发展真正与人文关怀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