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关系一直是全球经济的重要风向标,下周即将举行的新一轮经贸谈判备受瞩目。在谈判前夕,美国财长贝森特发表关于中国购买伊朗和俄罗斯石油的言论,背后意图复杂,既像是为谈判抬高筹码,也有为美俄、美伊谈判铺垫的嫌疑,同时还对欧洲暗地购买相关石油的行为予以警告。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妨推测一下这一轮中美经贸磋商会在哪些关键节点上取得进展。
关税休战延期
自今年5月中美达成90天关税“休战”协议以来,双方贸易环境有所缓和,而8月12日是该休战协议的到期日,此次谈判大概率会围绕关税休战延期展开讨论 。对于美国而言,其国内经济存在一定压力,若全面加税,供应链断裂将推高通胀,中低收入家庭支出增加,这是美国政府不得不考虑的民生和经济稳定问题。而中国作为美国重要的贸易伙伴,维持相对稳定的贸易关系,对美国的企业出口、就业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从中国的角度出发,稳定的贸易环境有利于国内经济的平稳发展,也符合中国一贯倡导的通过对话协商解决贸易分歧的原则。所以,双方很可能就关税休战延期达成共识,继续维持来之不易的贸易缓和局面。
贸易平衡与市场准入
美国一直关注贸易逆差问题,认为中国占据全球30%的出口份额,应进行贸易顺差再平衡。在此次谈判中,贸易平衡依旧会是重点讨论内容。美国或许会要求中国进一步扩大对美农产品、高科技产品等的进口,以缩小贸易逆差。而中国也会要求美国放宽对中国产品的市场准入限制,减少贸易壁垒。例如,美国长期限制高科技产品对中国的出口,这本身就违背了市场公平竞争原则。中国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随着国内消费升级,对高质量、高科技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若美国能放宽相关限制,不仅有助于缩小贸易逆差,还能为美国企业开拓广阔的市场空间,实现互利共赢。双方在贸易平衡和市场准入问题上有较大的谈判空间,有望通过协商达成一些实质性的成果 。
能源贸易与地缘政治分歧协调
虽然贝森特提及中国购买俄罗斯和伊朗石油问题,并试图将其纳入贸易谈判框架,但这一问题触及中国的原则红线。中国从俄罗斯、伊朗进口石油,是基于自身能源需求和正常商业合作的合理选择,且中国与俄伊的合法贸易受到国际法保护。在这一问题上,中国外交部已明确回应,反对将贸易问题政治化。不过,中美双方或许会在这一敏感问题上进行沟通协调,找到一种平衡的方式。美国应尊重中国的合法权益和正常贸易行为,而中国也可能在其他非原则问题上展现一定的灵活性,避免因这一问题导致谈判陷入僵局,从而维持谈判的整体进程和良好氛围 。
此次中美经贸磋商充满挑战,但也蕴含机遇。双方只有基于平等、互利、共赢的原则,摒弃地缘政治操弄,回归贸易谈判的本质,才有可能在多个关键领域取得积极进展,为中美贸易关系的稳定健康发展以及全球经济的复苏注入强劲动力 。全球市场都在密切关注此次谈判的成果,期待中美能为世界经济带来更多的确定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