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北京将迎来一场特殊的外交会晤——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共同访华,与中方共同主持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这应该是中欧建交50周年之际的一次重要互动。
此次访问的时机恰逢美国对欧盟钢铝关税最后期限(7月31日)与欧盟对俄罗斯实施第18轮制裁并同步对两家与俄罗斯进行贸易的中国的银行(绥芬河农村商业银行和黑河农村商业银行)实施制裁的关键节点。欧盟内部对华政策分歧、美国贸易大棒威胁以及中国坚定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的立场,使这场“双主席”外交活动成为观察未来中欧关系走向的重要窗口。
中欧关系已走过半个世纪历程。1975年建交以来,双边贸易额从最初的24亿美元跃升至2024年的7858亿美元,双向投资存量从几乎为零增长到近2600亿美元。
作为推动多极化的两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两大市场、倡导多样性的两大文明,中欧关系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双边关系之一。
当前国际局势充满挑战。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单边主义、霸凌行径严重冲击国际秩序。欧盟自身也正面临着多重压力:美国贸易大棒高悬、俄乌冲突持续消耗、内部对华政策分歧加剧。
尤其特朗普威胁从8月1日起对欧盟商品加征30%的额外关税,否则就撕毁贸易协定。这一威胁让欧盟陷入两难境地,迫使冯德莱恩推迟原定7月15日生效的对美反制措施。
特朗普的关税威胁直接瞄准了欧盟价值840亿美元的对美出口。面对这一压力,欧盟内部反应不一。德国总理默茨主张强硬对抗,公开表示“美国政府不应低估欧盟反制关税的意愿”。冯德莱恩却表现出明显的摇摆,推迟反制措施后又被迫采取行动,暴露了欧盟决策的脆弱性。这种犹豫不决反映出欧盟在美中之间寻找平衡的战略困境——既想维护对美关系,又不愿完全牺牲自身经济利益。
此次访问中国最初计划是由冯德莱恩单独成行,最终演变为欧洲理事会主席与欧盟委员会主席的“双头组队模式”。这罕见安排的背后反映的是欧盟内部对华政策的深刻分歧:法国总统马克龙主张的“战略自主”与冯德莱恩推行的“去风险”政策正在激烈角力。
德国的汽车制造商和法国的葡萄酒生产商迫切依赖中国市场。这些经济利益集团对欧盟的政策形成了强大拉力,使冯德莱恩无法完全按照单一立场去处理对华关系。
就在访华前一周,欧盟通过了对俄罗斯第18轮制裁方案,首次将俄罗斯在印度的最大炼油厂及两家中国金融机构纳入制裁范围。制裁内容包括将俄罗斯原油价格上限从每桶60美元压至47美元,完全禁止进口源自俄罗斯原油的成品油,并将105艘俄罗斯影子船队船舶列入黑名单。试图通过制裁彻底扼杀俄罗斯的能源收入。而俄罗斯转向亚洲市场却面临贸易收缩与结算瓶颈。欧盟此次制裁中国两家地方银行的理由有些耐人寻味:指控这两家银行通过为中俄边境贸易(如农产品、木材、化肥等)提供结算服务,间接支持俄罗斯规避西方金融封锁,尤其是帮助俄罗斯获取受限资源或转移资金。很多人也许不以为意,以为不就两家规模很小的地方银行吗,没多大点事儿。其实,尽管被制裁的是两家小型地方银行,但国际上金融制裁一般被视为“仅次于外交断交的严厉手段”,象征欧盟对华施压从商品、技术领域升级到了金融核心领域,是在试探中国的底线,目前来看,政治姿态大于实际效果。
在特朗普关税大棒威胁下,欧盟急需外部支持来帮助其缓解压力。7月16日,中国主动伸出援手,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宣布中方与欧洲议会达成共识,同步全面解除相互交往的限制。包括取消对欧洲议会议员彼蒂科菲尔(Reinhard Bütikofer)等个人的制裁。林剑强调,此举是基于“加强对话合作十分重要”的共同认知,旨在修复过去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出现的中欧关系波折。
这一举措相当于为欧盟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当天,欧盟委员会立即亮出一份针对美国商品的202页反制清单,涵盖价值840亿美元的商品。从高价值的飞机、汽车到日常的威士忌、钉子,清单内容广泛,其中波本威士忌可能面临50%的税率。
同时我们要看到,中欧之间存在多个贸易摩擦点。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中国则对欧盟白兰地实施反倾销措施。同时,稀土管制问题依然是双方博弈的焦点。欧盟98%以上的永磁材料依赖中国稀土,新能源产业的关键原材料也离不开中国供应。2025年6月25日,欧盟驻华大使托莱多公开要求中国30天内取消稀土管制,否则冯德莱恩将取消原定7月24日的访华计划。这是试图借高层外交施压中国让步。但中国并未妥协,反而升级管控(如启用稀土全流程追溯系统),同时对欧盟白兰地征收反倾销税,直击法国等国的经济痛点。冯德莱恩最终也未取消访华,但稀土问题必将成为此次中欧峰会的核心议题之一。可以确定的是,欧盟希望在此次访问中找到解决这些贸易争端的突破口。
为了给自己的中国之行增加筹码,2025年7月8日,冯德莱恩在欧洲议会发表对华政策讲话,公开要求中国“限制对俄罗斯合作”,并将此作为中欧关系发展的前提条件。她声称:“欧盟寻求重新平衡与中国的经济关系”,但需以中国在俄乌问题上“展现明确立场”为基础。这番言论被外界解读为将乌克兰危机与中欧关系捆绑的明确尝试。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7月9日记者会上强调,中俄合作“不针对第三方”,并指出“需要再平衡的是欧方心态,而非中欧经贸关系”。欧盟原定于中欧建交50周年峰会期间(7月24日)与中国签署《气候行动联合声明》,但于7月7日单方面宣布推迟签署,理由是“中国减排力度不足”。欧盟气候委员胡克斯特拉称声明需包含“具体减排措施”,但实际意图是将气候议题政治化,作为对中方贸易反制(如白兰地反倾销调查)的报复筹码。毛宁在7月7日记者会上列举中国减排成果(十年碳排放强度降34.4%,非化石能源占比17.9%),驳斥欧盟的指控。
针对欧盟将经贸问题政治化,中国采取的措施是精准反制:对欧盟白兰地加征反倾销税,打击法国核心产业;限制欧盟企业参与中国4500万人民币以上医疗设备采购项目。
欧盟第18轮制裁中纳入两家中国金融机构,表明其有意迫使中国在俄乌问题上选边站。但这一策略面临中国“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原则的坚实防线。外交部7月21日再次强调,反对“无国际法依据的单边制裁”,将坚决捍卫中俄之间的正常合作。
面对欧盟的复杂诉求,中国展现出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务实的姿态。中方强调以全面、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中欧关系,期待欧方同中方相向而行。
在乌克兰问题上,中国始终坚持劝和促谈的立场,不为外部压力所动摇。针对冯德莱恩要求中国“远离俄罗斯”的呼吁,中方回应“正常合作不针对第三方”,实际上是就此问题确立了中欧谈判的底线原则。
在贸易领域,中国针对欧盟以稀土断供施压(98%永磁材料依赖中国),对欧盟白兰地加征反倾销税,精准打击法国核心产业,彰显维护贸易公平的决心。这两者共同服务“以压促谈”目标,迫使欧盟回归理性对话轨道。为了打破僵局,中国主动于7月16日解除与欧洲议会的相互交往限制,为双方高层磋商(如7月24日中欧峰会)创造建设性氛围,体现“以斗争求合作”的外交智慧。
在气候合作等共同利益领域,中欧保持建设性互动。7月14日,第二次中欧循环经济高级别政策对话在北京成功举行,双方同意启动中欧循环经济路线图更新编制。旨在细化下一阶段合作目标,为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提供更大支持。此路线图将聚焦可持续产品设计、再生材料使用、塑料循环利用等具体领域。这显示中欧在非敏感领域仍有广阔合作空间。
此次“双主席”访问可能取得部分成果,但深层次分歧依然难以弥合。
在贸易领域,双方可能就部分具体争端达成妥协。欧盟对华政策受内部利益集团强力牵制——法国酒商、德国车企都希望避免全面贸易战。中国则可能以适度增加稀土出口为筹码,换取欧盟在电动汽车关税上的让步。
在战略层面,预计欧盟将展示其“战略自主”形象。面对美国压力,欧盟已公布针对美国商品的202页反制清单。访华之行本身也是在向美国展示欧盟外交独立性的一种姿态。
但是,在核心利益问题上,中方的立场始终很坚定。在王毅外长与欧盟高层的会谈中,面对欧盟提出的“不许援助俄罗斯”、“立即解禁稀土出口限制”、“施压伊朗”等要求,王毅当场严词拒绝,在保留必要回旋空间的基础上,明确划出了中方的红线。
欧盟内部对华政策分歧将限制其谈判能力。冯德莱恩的摇摆立场已引发内部不满,德国、法国和东欧国家在对华政策上存在不同的利益考量。这种分歧与分裂使欧盟内部很难形成统一连贯的对华战略。
在俄罗斯问题上,中欧立场鸿沟也难以弥合。欧盟最新制裁针对俄罗斯原油价格和影子船队,而中国与俄罗斯的本币结算已覆盖87%的能源交易。这种根本性分歧难以通过单次访问得到根本解决。
就在两位主席启程前夕,欧盟对中国两家金融机构的制裁和中欧在电动汽车、白兰地等领域的贸易争端为会谈蒙上了一层阴影。也可以理解为双方在互相设置筹码,互相给对方施压。
这场即将到来的高层对话,其真正的价值,或许不在于、也难以解决所有分歧,而在于共同为中欧关系的未来注入更多的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