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后台配置页面设置顶部欢迎语

网站收藏烽烟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为何西北太平洋区域台风出现爆发期,台风季节之谜:它们为何总在夏天扑向亚洲沿海?

丨丨两颗花菜

每年到了七八月,新闻里总会反复出现相似的消息:又一个台风在海上生成了,正朝着东亚或东南亚沿海移动,随之而来的是各地紧急部署防台工作的报道。

为什么每年这个时节台风就特别多?为什么它们大多偏爱从西太平洋出发,沿着几条相对固定的路线奔向陆地?为何总是中国、日本、菲律宾、越南这些国家首当其冲?它们的名字又是怎样被确定下来的?这些看似规律的现象背后,离不开地球大气与海洋精密运作的自然原理。

为何西北太平洋区域台风出现爆发期

台风并非全年随机出现。它需要一个极度精密的“启动环境”——核心就是温暖的海水与稳定的上升气流。温暖的海洋是台风的能量基础。海水表面温度需要至少达到26-27摄氏度,而且这个暖水层还得有相当的厚度,通常要深达50米甚至更深。

这样的高温海水持续地、大量地向近海面的大气层释放热量和水汽。这种持续的释放,提供了驱动台风这台巨大热机运作的基本燃料。

但这仅仅是第一步。仅仅有暖水还不够——大气环境还要在特定条件下才能有效利用这份能量。关键在于大气自身的垂直结构。当低层空气被温暖海水加热后,密度变小,倾向于上升。

如果此时高层大气相对凉爽(或者说,温度随高度下降得足够快),这种热量和水汽就会高效地向上输送,持续释放潜热,形成一个强大的上升气流柱。

为何西北太平洋区域台风出现爆发期

另一个极其重要的要素是微弱的风切变。风切变指的是风的速度或方向随高度发生的变化。如果高低空风向风速差异太大(强风切变),就会像一把无形的刀子,将刚刚试图组织起来的上升气流柱吹歪甚至扯散,台风胚胎就难以聚拢能量,无法形成紧密而旋转高效的结构。

七八月份,在西太平洋这个特定的海区上空,大气的高低层配置往往能达到这种微妙的平衡——高空足够冷,低空够暖,垂直温差大,风切变又不大——完美地激活了台风的爆发式发展。

为何西北太平洋区域台风出现爆发期

七八月份成为台风旺季的原因就在于此。经过春末夏初长时间太阳照射的积累,西北太平洋广阔的洋面在这个时段普遍达到了最高水温。同时,夏季行星尺度的大气环流格局也刚好配合——例如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偏东,使得其南侧区域的风切变相对较弱,为台风的形成和发展腾出了空间。能量充沛的海水与恰到好处的大气配置同时具备,构成了台风集中爆发的“黄金时间窗”。

全球热带洋面上都可能形成类似台风的风暴(在大西洋和东北太平洋称为飓风,在印度洋称为气旋),但西北太平洋区域无疑是最活跃、产量最高的“王者赛区”,贡献了全球近三分之一的年度台风数量。被称为“暖池”的西北太平洋拥有无与伦比的物理条件——它拥有全球最大面积的、持续保持极高温度的开放水域,暖水层深厚,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充沛而稳定的能量来源。

其面积之广袤,使得风暴有充足的空间和时间在此酝酿、发展、加强。对比之下,同样在夏季能达到高温的南大西洋,就几乎没有热带气旋形成,正是因为它缺乏像太平洋暖池这样广阔且深厚的暖水区支持。

除了能量充足,还有一个重要的地理因素影响着台风的最终目的地——大型陆地的存在(欧亚大陆)。这片巨大陆块的存在对行星尺度的大气环流,特别是对副热带高压的形成和位置,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台风一旦生成,并非随意乱撞。它的移动路径主要是被台风周围的广大环境气流引导着前行。这种环境引导作用,在台风所处的纬度带(热带和副热带),最主要的贡献者就是副热带高压。

为何西北太平洋区域台风出现爆发期

如果把副热带高压想象成一个巨大的、自东向西缓慢旋转的陀螺,那么台风就仿佛处在这个旋转陀螺外围的某一个点上,受其边缘气流的推动而移动。因此,副热带高压的形状、强度、位置,尤其是其边缘的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台风的去向。

在西北太平洋形成的台风,其移动大体遵循三条经典路径,核心线索都指向副高的位置变化:“西进-登陆”型(经典路径):这是最常见的。当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偏北(例如在夏季),且其形态呈现东西带状、势力强盛、西端伸入内陆时(比如“大陆副高”西挺)。

台风在副热带高压南侧的深厚东风引导气流(偏东信风)驱使下,坚定地一路向西或西北方向移动。副高西伸的越厉害,台风向西深入陆地的可能性就越大,往往袭击菲律宾、中国台湾和大陆东南沿海地区。

“西北转向”型(抛物线路径):随着季节推进或天气系统演变,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会发生变化。如果副高位于台风以东(在夏末秋初或某些天气背景下),或在台风向西北移动过程中,副高本身出现东退、减弱或在台风北侧留下一个“缺口”(弱带),来自中纬度的偏南或西南气流会抓住机会侵入这个通道。

此时,原本在西风引导下向西北移动的台风,会逐渐感受到来自南方的拉扯,路径会逐渐顺转,从西北转向东北方向前进,形成一个典型的抛物线轨迹。这类台风大多在东海或靠近日本南部海区转向,可能擦过或登陆日本、朝鲜半岛,有时影响中国东部沿海。转向点的位置直接受当时副高边缘的具体形状控制。

“西行为主略有北翘”型:有时副热带高压整体稳定地位于台风北侧,但强度适中,没有西伸得很强势。台风在稳定的东风引导下总体向西移动,但在行经菲律宾以东或菲律宾北部时,可能在局部环流影响下路径略向北偏,随后继续西行。这种路径的台风往往侵袭菲律宾北部、中国华南沿海、海南岛乃至越南等地。

为何西北太平洋区域台风出现爆发期

由此可见,看似复杂多变的台风路径,其深层逻辑是被行星尺度的副热带高压系统所设定的。不同时间、不同强度的副高形态,构筑了几条主要的“高速公路”,台风只是沿着这些预设的主干道被推送前行。台风的轨迹,本质上描绘的是那一刻其头顶上庞大高压系统边缘的空气流动图谱。

对于连续生成的台风,怎样清晰准确地称呼它们,避免混淆,显得至关重要。为此,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区域的热带气旋,采用了一套由世界气象组织(WMO)下属的台风委员会(成员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越南、菲律宾、柬埔寨、泰国、老挝、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关岛代表]以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共同制定和使用的国际统一命名系统。这套命名系统起始于2000年,取代了之前不同国家和地区各自命名造成混乱的情况。

命名规则的核心逻辑是预先设定一个备选名字池,按顺序循环使用。名字池里包含了140个名字,由上述14个国家和地区各提供10个名字组成。这些名字的选择有明确的规范:通常选用本地文化的词汇,可以是人名、动物、植物、星座、地名等,但必须简洁易读(通常不超过9个字母),确保发音对大部分成员都简单清晰,不能产生任何歧义或不良联想(比如避免使用带有灾害、冲突、政治色彩的名字)。

为何西北太平洋区域台风出现爆发期

当一个热带低压在西北太平洋或南海区域增强成为热带风暴,达到可以命名的强度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8级,约17.2米/秒),位于日本东京的负责该区域官方预报的机构——日本气象厅(JRSMC),就会根据规则从当前年份的预定名单序列中取用下一个名字赋予它。

例如2023年的第1个台风叫“珊瑚”(Sanvu, 澳门提供),第2个叫“玛娃”(Mawar, 马来西亚提供),第3个叫“古超”(Guchol, 密克罗尼西亚提供),以此类推。

名单每年从该年轮值序列的第一个名字开始使用,用完之后自动循环回列表开头。这140个名字会一直循环使用,除非某个台风造成了极其严重、影响深远的灾害和重大人员损失(具体标准由台风委员会认定),作为对它的一种“历史记录和警示”,其名字将被从名单中永久退役。

退役后,原来提供这个名字的成员会提交一个新的名字,补充回这个140个的名单池里,确保总数不变,循环继续。例如2013年重创菲律宾的“海燕”(Haiyan, 中国提供)和2018年严重影响日本的“飞燕”(Jebi, 美国提供)都已退役并被新名字替代。

这套命名体系通过国际协作,提供了标准化、连续化且被区域内各国广泛认同的风暴标识方法。它让每场台风都有了一个独特符号,在防灾预报、媒体传播、民众记忆和灾后复盘中都发挥着清晰沟通的关键作用。名称在退役机制驱动下缓慢更替,既维系了识别连续性,也为特别灾害赋予了历史记号。

台风季的到来,看似年复一年地重演着类似的剧本——高温的海域孕育风暴,庞大的副高引导方向,亚洲东岸沿海再次面临大自然的考验。背后是海洋与大气间精密的能量流动、行星尺度环流的塑造、以及国际社会为沟通达成一致的符号体系。台风并非凭空出现也非无序游荡,其生成位置、移动方向、生命历程都烙刻着海洋大气物理法则的特征。

为何西北太平洋区域台风出现爆发期

沿海生活的人们,在年复一年的台风季中,积累了丰富的防御智慧与应对韧性。这份智慧建立在对自然深刻理解之上——理解温暖的海洋是其源头,认识副高如同识别天空的航标灯,辨清命名意味着预警沟通的网络。理解规律的实质,是为在必然到来的风暴前,更好地构筑起生存的防线。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20230712@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